本院动态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研究团队赴余杭调研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5-07-17

        为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要求,落实省委关于“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开展“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编制调研活动。2025年7月8日至14日,由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丽君教授带队的调研组深入杭州市余杭区开展实地调研,通过走访考察、座谈等形式,重点围绕人才“引育留用”、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要素协同以及相关体制机制改革等关键问题,系统梳理当前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和建议,为科学编制“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奠定基础。

        7月8日上午,调研组赴余杭区梦想小镇开展专题调研,重点考察了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期间,梦想小镇互联网村支书吕振华介绍了小镇发展概况。作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创新创业平台,小镇构建了全生命周期的孵化服务体系。区委组织部陈康平主任介绍了余杭区依托园区平台建设,通过信息触达、人才筛选、自愿回流形成了“双向奔赴”的聚才模式。调研组详细了解了小镇在人才招引、孵化培育、政策支持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在座谈交流中,调研组重点关注了人才生态建设、产才融合发展、政策机制创新等议题,并就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升人才服务效能等听取了意见建议

        随后,调研组走访了之江实验室,深入了解该实验室在智能计算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规划。作为浙江省重点打造的战略科技力量,之江实验室向调研组全面展示了其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和未来布局。调研组重点考察了实验室“1397”战略发展体系,该体系以智能计算为核心,聚焦国家战略前沿、科技创新变革和战略产业创新三大需求,系统部署九大重点任务,并配套七项体制机制创新举措。在交流中,双方围绕计算驱动发展的时代机遇、开放科学倡议实施路径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调研组就实验室体系的人才引育和政策支持等发展需求进行了交流。

        7月8日下午,调研组赴天目山实验室开展专题调研,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座谈会上,双方聚焦三大核心议题:一是破解教科人三链脱节难题,重点探讨青年与高端人才引育政策;二是促进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交流实验室孵化企业经验;三是优化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剖析双聘政策落地障碍。天目山实验室马朝利书记指出,新型研发机构要立足市场需求,与高校形成差异化发展。实验室通过“天目山班”特色课程、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模式,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但当前仍面临职称认定受限、海外引才受阻等制度性障碍。在产业对接方面,实验室科研部负责人刘茂文介绍,通过“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模式,已与多家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推动联合技术攻关。但航空领域特有的长周期特性与资本短期逐利性之间存在矛盾,亟需“耐心资本”的支持。陈丽君教授指出,天目山实验室的实践探索为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经验,未来需要着力培育创新沃土,相关部门亟需突破传统制度藩篱,以更大力度推进政策创新,为创新人才培育提供更优质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支持。

        随后,调研组来到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深入了解小镇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小镇运营负责人张红英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特色服务体系,即通过构建“初创-成长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为入驻企业提供从工商注册到上市辅导的一站式服务。创新推出的“楼长制”管理模式,实现线上线下服务无缝衔接,确保企业需求精准对接。调研组重点考察了小镇创业生态活跃度和人才政策落地实效。小镇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陈丽君教授指出,要持续优化人才服务机制,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助力浙江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工智能创新高地。

        7月9日上午,调研组到良渚实验室走访调研。良渚实验室综合办主任张露露向调研组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人才发展体系。实验室创新构建了包含双聘高校教师、全职科研人员、学生与国际合作学者四类人才的多元化团队结构。通过实施“企业科学家计划”和“科技副总”机制,有效促进了科研人才与产业界的双向流动。在人才培养方面,实验室创建“双创博士学院”,通过“以赛代选”“以赛育才”发现并培养具有转化潜力的青年科研人才。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良渚实验室聚焦生命健康领域结合科研基础,已孵化12家企业,并与7家企业建立兼聘合作,通过明确知识产权分配机制推动科研成果高效转化。良渚实验室的创新实践为教科人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后,调研组走访了南湖未来科学园和重隼智能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围绕初创企业人才发展难题开展专题调研。重隼智能科技谷炳辉介绍,作为专注无人机反制及低空安防领域的科技企业,公司通过“以需定研”模式,在细分技术领域已取得全国领先地位,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人才引进难、产学研合作门槛高、人才评价体系不健全三大发展瓶颈。余杭区委人才办朱彬元回应称,正在推进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快创单元课题研究,拟放宽高技能人才认定标准,解决学历与能力不匹配的评定困境,更好服务企业发展需求。

        7月9日下午,调研组走访了浙江开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开创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公司以项目为载体的激励机制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并表示目前校企合作方面存在人才供需不匹配、细分领域难以联合育人和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难以深入联动等问题。浙江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通过回溯企业创立发展历程展示了依托余杭区人才政策吸引海高端人才集聚的成效,但是住房和子女入学等“老问题”仍然制约着高端人才的稳定性。调研组在走访杭州申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过程中,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现状和对人才以及相关政策的需求情况进行深了入了解。此次调研为精准优化科技人才政策、完善产学研协同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7月14日上午,余杭区“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政府部门座谈会在余杭区政府召开。余杭区委组织部、人才办、社工部、发改委、经信局、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人社局、科协等部门负责人参与会谈,余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姚芳燕主持座谈会。会议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探讨新时期人才工作创新路径。余杭区实施“1+4+N”策略,着力破解博士后培养、校企协同、平台权责等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培育体系。在平台赋能方面,余杭区通过院士工作站、博创园等载体集聚创新资源,实施“博创未来”品牌计划,打造全国博士后创业高地;同步构建大科学教育生态,培育青少年科创能力,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支撑。此外,余杭区实施“三送三给”助企服务机制,财政优先支持人才发展,聚焦农业和社工等薄弱领域实施专项培育,推动政策从普适性向精准化升级,持续疏解发展痛点,全力打造长三角人才发展标杆区。与此同时,调研组深入了解了“十四五”实践中遇到的难点堵点,就当前人才政策仍然存在缺乏操作细则不利于基层推行、强调名额限制缺乏灵活性、科创大走廊与地区政策协同性不足等问题听取了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陈丽君教授高度肯定了余杭在引聚高层次人才、打造最强优人才生态、财政优先“投资于人”和大科学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成效。陈教授建议进一步总结经验,为浙江乃至全国人才工作提供余杭样本,同时强调要转变政策创新思路,根据现实发展需求创新体制机制,找准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关键发力点。

        7月14日下午,余杭区“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企业座谈会在余杭区政府召开。之江实验室、南方泵业股份有限公司、杭州菜鸟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浙江核新同花顺网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微泰医疗器械(杭州)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启真量子科技有限公司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会谈,余杭区委人才办高层次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康平主持会议。会议聚焦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人才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和发展瓶颈。之江实验室人力资源部负责人介绍了依靠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种子班机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享了实验室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实践。多家企业代表展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引育实践经验:南方泵业通过自建学院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同花顺创新推出“内部揭榜”机制激发员工创新活力;菜鸟物流运用马拉松比赛模式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微泰医疗深化产校合作培育青年人才;启真量子则通过多层级目标设置系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会代表普遍反映,当前面临校招人才适应期长和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等共性难题。陈丽君教授指出,健全校企合作中的知识产权分配机制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系统性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通讯员: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