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集萃
中国社会科学报丨陈丽君: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协同体系
返回列表
发布时间:2023-04-11

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丽君的文章《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协同体系》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专章论述,指出三者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主要力量,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可持续自主供给人才资源、科技力量的重要保障。面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亟须从战略协同、策略集成、补齐短板出发,加快构建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协同体系。

战略协同是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协同体系的重要前提。首先,做好战略规划协同。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应聚焦“四个面向”,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加强顶层设计,从财政投入、资金分配、产业布局、研发项目和教育工程、人才计划等方面做好规划协同,并力求通过立法方式加以保障。其次,做好战略布局协同。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城市和地区,应做好创新廊道的战略布局,围绕人才链布局创新链、产业链。再次,做好工程协同和政策协同。相关部门可以在人才工作中联合实施人才工程,协同颁布政策,共同破除现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打破部门壁垒,形成互补和支撑。

策略集成是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协同体系的必要途径。统筹协调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重在共同构建一个创新开放的生态系统。首先,打造良好的城市治理大生态,协力提升城市品质,推动资源要素集聚。不仅要关注对特殊人才的特事特办,更要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和体育环境,充分发挥技术经理人中介、人才中介、金融中介、法务中介等专业化中介市场力量。其次,协同制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制度规范。制度决定了创新要素能否有效融合和创新活力能否激发。教育、科技和人才等多部门亟须协同制定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规范,如推动人才要素流动、交换和增值的开放交流机制;鼓励变革、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知识共享、激励团队合作的合作共享机制;保障创新收益、认可人力资本价值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再次,汇聚城市群合力,以区域一体化推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优化人才生态系统,推动形成既有“龙头”带动又有“雁阵”跟随的城市群人才发展格局,实现区域内统一人才市场。多部门应协同建设一体化的规制环境,如跨区域政务协同、跨区域人才认定、跨区域统一标准的人事仲裁机制、公共服务普惠开放和一体共享等。

补齐短板是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工作协同体系的关键环节。“三位一体”的人才工作格局,需要教育、科技、人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尤其需要抓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高等教育既具有人才培养的功能,也具有吸引人才流动、集聚和迁移的功能。在全球范围内,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其短板主要体现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不足,交叉创新、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有待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不足,国际师资、国际生源、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相对匮乏。据研究表明,中国U10毕业生深造比例从2017年的37.87%上升到2021年的50.74%,但仅有3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深造。与此同时,全球G100毕业生选择赴中国深造的比例呈持续下滑态势,从2.64%下降至1.25%。由此可见,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应重点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首先,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变革,提升高等教育培养和吸引国际人才的竞争力。做强“留学中国”品牌,从“引进来”角度,开展在地国际化教育,鼓励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际学者,利用多元课程、国际会议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国际合作教育。从“走出去”角度,深入开展与世界知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有序推进中国高校的海外分校建设,提升其国际影响力。其次,以更积极、有效和开放的留学政策和人才政策吸引全球智力。在吸引留学生方面,可以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如瑞典、瑞士、丹麦、挪威等)的优秀人才。面向重点发展领域设立留学生奖学金,放宽留学政策。完善优秀留学生永久居留、创新创业等保障机制,吸引留学生毕业后进入中国劳动力市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以建设重大科学装置、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为抓手,增强对国际一流人才的承载力。再次,更高水平地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融合。结合国家战略性发展需求和就业热点,深化学科体系、研究领域和人才培养方式等改革。大力推进科教融合,面向全球和全国设立专项科学基金和奖项,邀请全球科学家加盟研究。发挥科创策源地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人才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

本文作者:陈丽君,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